
在牡丹区李村镇佳尼文化艺术培训学校,记者看到,附近村里有三四十名孩子在这里学习舞蹈、跆拳道。培训学校负责人李佳告诉记者,这仅仅是全镇孩子的10%,其实更多的孩子“窝”在家里,看电视、玩手机,要不就是到各村串着玩。农村孩子的暑假到底该怎么过?成了不少农村家长和老师的困惑。
在李村镇某小学上四年级的小敏,自从放暑假后,便很少出去,在家里看电视;即使出去,也是到村里同学家中玩。“有时候挺害怕假期,没有了小伙伴一起玩,爸爸妈妈又在外地很远的地方打工,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。”小敏对记者说。在与小敏的交流中,记者看到了她与外人接触时候的羞涩。
她的爷爷对记者说,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,所以,没给孩子报辅导班,一到假期只能让她在家里。“做好饭,饿不着,这就不错了。”小敏的奶奶在一旁插话说。记者在该村了解到,多数孩子的假期生活跟小敏相似,与爷爷奶奶在家生活,孤独、无聊,是这些孩子共同的感受。
与小敏的假期生活不同,今年上五年级的莉莉选择在假期里学舞蹈。莉莉的爸爸妈妈在镇上经营一家门市,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。
“原本农村与城市里的教育就有相当大的差距,如果再像其他农村孩子那样,任由其发展,不管不顾,孩子的未来就很难有大的发展。”莉莉的爸爸刘明国对记者说,镇上的佳尼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今年招收了100多名学生,这样的学生比例仅仅占到全镇学生的10%,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在家“窝”着。
“无论是从经济条件来说,还是从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,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远远比不上城市家长,这或许是拉开农村与城市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。”该校负责人李佳对记者说。
小瑞的暑假绝大部分时间在老家鄄城度过,但是令他非常兴奋的是,暑假里有两个周的时间是在青岛黄岛度过的,因为小瑞的爸爸妈妈常年都在这里打工,一年才回去一次,平日里,小瑞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
“说实话,我们也很想孩子,但是工作原因又没有时间回鄄城老家,只好趁暑假把孩子接过来,团聚一下。”小瑞的妈妈刘女士介绍。
今年12岁的小瑞在学习上很主动,每次考试都能排到班里前几名,但是爸爸妈妈长期不在家,让他的性格略显“孤僻”。但是,虽说小瑞来到了青岛与爸爸妈妈团聚了,但是平日里他的爸妈还要上班,很多时候,小瑞只好自己在出租屋里看电视,这是让他比较郁闷的事情。
在调查中,记者了解到,这些能够与父母团聚的 “小候鸟”还算比较幸运,大多数的孩子暑假里只能在老家,由爷爷奶奶照看,想念父母的时候只能依靠电话沟通。
“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与父母住在一起,暑假里‘无所事事’的状态给学生学习、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,他们的心理、人身安全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。”李佳说,“不少孩子性格还会变得孤僻内向,暑期人身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。”
而据记者梳理发现,入夏以来,菏泽已发生十余起学生溺亡事件。
记者采访调查了解到,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便是,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不仅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新知识、新观点,而且大多数“三下乡”团队会在农村开设各类兴趣班,会有将近10天左右的时间陪伴孩子,这成为不少孩子最为快乐的时光。
7月中旬,青岛农业大学60余名大学生来到牡丹区沙土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在10天的社会实践中,他们在房庄、蔡庄、穆庄所在地小学,为孩子们开设了兴趣课、社会活动课,帮助孩子们补习课程作业。他们的到来,让这三个村的孩子小小“兴奋”了一把。
然而,更多农村地区的孩子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。在采访中,有农村小学老师建议,农村学生暑期生活问题的产生反映出当前城乡在教育资源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均衡,应多方合力弥补。
菏泽学院教授陈光磊分析说,农村儿童假期“空白”一是缘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欠缺,不少农村地区缺少供孩子暑期玩乐的文娱设施和配套设备,开展活动少;二是学校、家庭及相关单位组织等之间的管理 “脱节”。在校期间,家人往往将“指挥棒”“管理棒”交给老师和学校,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教育,而到了假期,学校又将“指挥棒”转交给家长,缺少服务和引导。
在采访中,不少专家建议,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应协力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,共同搭建假期服务平台,以弥补农村儿童假期“空白”。在农村地区任教多年的老师王国安认为,建一些篮球场、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,开展城市孩子农村孩子结对子活动,教育部门牵头高校与中小学合作,让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进行支教活动,丰富农村学生暑期生活,这样对于农村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利的。 |